標籤 雙連埤溼地 下的所有文章

宜蘭在地生活電子報-緣自深刻反省,原本拿雕刻刀的邱錦和,如今化身植物守護神

 

原本從事雕刻工作的邱錦和,基於反省的理由投入生態保育,從一個對水生植物完全不了解的門外漢到現在對水生植物如數家珍。邱錦和不但在宜蘭及羅東社區大學開設「水生植物尋奇」的課程,更帶領學員實地到各鄉鎮設立「生態池」。他在搶救「雙連埤溼地」的過程中,曾經許下宏願,要在宜蘭縣十二個鄉鎮,每個鄉鎮都設一個小小雙連埤的生態池。目前經由他籌設的生態池已經有十五個,早已超過原先預期。

 

     邱錦和利用漂流木進行地表藝術創作             (邱錦和提供)

 

居住在五結五十二甲的邱錦和,十三、四歲就開始學雕刻,他說,當時民國五十八年一個月的工資只有一百五十元,不過,吃飯錢卻要三百元,等於必須拿錢倒貼才能學到功夫。邱錦和說,那時候當學徒確實很辛苦,除了待遇少的可憐,學習的時間也相當長,必須經過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盡管學習的過程中相當辛苦,但邱錦和還是撐了過來,他不但學得一身好手藝,還不斷精進雕刻技術,後來更從廟宇雕刻提升到屬於藝術層次的「欄間」,最後則是自己創業當老闆。
不過,隨著時代轉變,保育觀念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木材砍伐相對受到限制。於是「雕刻」的市場也起了變化,許多同行轉戰到中國大陸,邱錦和因為堅持根留在地,不願隨著出走,於是不得不離開從事多年的彫刻行業。邱錦和表示,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循環的,就以雕刻為例,早年木雕市場以日本為主,後來日本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不願再用自己國家的木材去做雕刻,於是轉而到台灣購買木材。而當台灣的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不需要再以出口木材做為貿易標的,當然市場也就隨之轉移到中國大陸。邱錦和說,這就是一種「生態循環」。

 

   邱錦和(右一)與學員一起執行植物生態調查。     (邱錦和提供)

 

邱錦和接觸生態研究,是緣於一次偶然機會,當時有一位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教授,為了進行松羅湖的生態研究調查需要一名助理,邱錦和因為有豐富的登山經驗,在朋友推薦下接了研究助理的工作。邱錦和說,為了完成這項調查,他和這位教授在松羅湖住了四十幾天,幾乎摸遍了那裡的一草一木。在調查研究的過程當中,邱錦和體會到「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研究助理的工作結束之後,邱錦和對生態研究開始有了興趣,也累積了一些專業知識,於是他花了三年時間,自己從事湖泊溼地的調查,總共調查了六十個湖泊溼地的水生植物生態,之後並將這些調查成果送給宜蘭縣史館,同時發表在第五十八期的宜蘭文獻雜誌。

 

 邱錦和(右)追蹤紀錄五十二甲風箱樹生長情形。(邱錦和提供)

 

為了累積生態研究的專業知識,邱錦和其實不斷的在學習,他曾經為了上環境教育方面的課程,一個禮拜好幾天自己開車從北宜公路到台北清大城中區上課,當時還沒有北宜高速公路,開車經由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到台北,一趟的時間需要花上兩個小時。一九九九年,宜蘭社區大學成立,也開了一些生態方面的課程。邱錦和迫不及待選了好幾門課,開始當起社大學員。後來因為表現傑出,自己也在社大開課擔任教職。
二000年的時候,有一次生態研究的課程來到員山雙連埤,邱錦和與同行學員看到竟然有挖土機在水生植物生態相當豐富的雙連埤濕地上開挖,這對長年從事水生植物生態保育的邱錦和來說是莫大的衝擊,當下覺得應該趕快進行搶救。邱錦和說,他一方面與公部門接洽,並極力促成舉辦「雙連埤三贏策略論壇」,希望保有這塊極富生態保育價值的濕地。另方面則將濕地上面的水草移植到別的地方,免得被破壞。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總算有了圓滿結果。二00五年,宜蘭縣政府編列了五千七百萬徵收雙連埤濕地,這裡的水生植物終於有了固定的家。

 

 邱錦和利用植物與紅土製作烤披薩窯。   (邱錦和提供)


生態保育的觀念需要推廣,更需要有人實際投入從事水生植物的保護工作。邱錦和說,來社大上課的學員,每一期都有一兩位執著投入水生植物保育工作。邱錦和坦言,對於積極投入的學員他是既期待又怕被傷害,期待的是,水生植物生態保育確實需要有人投入,他也很想傳承。不過,他也擔心學員過度投入導致影響正常工作,甚至生計出了問題,畢竟,現階段他還沒有辦法可以讓全心投入水生植物生態保育工作的人,得以免除來自經濟上的現實考量,除非這個人是完全沒有經濟負擔,又對水生植物生態保育有極高熱忱,否則理想與現實似乎還是很難兼顧。

資料來源:http://yilan-local-life-news.org.tw/joinus_5/eq-detail.php?idNo=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