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資材/肥料/教育/學習

中秋節在月球吃蔬菜沙拉

下星期一是中秋節,所以來看一篇有關月亮的報導。

Space-Plant-Plant-System-Would-Give-Astronauts-Fresh-Food-in-Space-iHidroUSA-blog-news-post-information-hydro-indoor-outdoor-grow-hydro-nasa-1-1

一群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在德州休士頓(Huston, Texas)太空中心研發如何讓人類在月球上居住並種植所需的蔬菜,而目前適用於太空梭或太空站中的蔬菜種植方式或許能派上用場。因此,美國太空總署正與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的學生共同研發設計一種,能夠讓太空人在軌道或太空站中種植蔬菜的系統。

Space-Plant-Plant-System-Would-Give-Astronauts-Fresh-Food-in-Space-iHidroUSA-blog-news-post-information-hydro-indoor-outdoor-grow-hydro-nasa-2

在過去,太空人在外太空執行任務時,總得忍受喝下那冷藏包裝、沒有味道的蔬菜汁,雖然其成分提供了太空人的營養所需,但卻是一種難以下嚥的過程,而Piotr Szpryngwald 研發的種植系統,也許可以實現在外太空種植新鮮蔬菜的目標。

Space-Plant-Plant-System-Would-Give-Astronauts-Fresh-Food-in-Space-iHidroUSA-blog-news-post-information-hydro-indoor-outdoor-grow-hydro-nasa-3

這套系統乃是研發出將植物的種子與可吸水的顆粒填充物置放在密封包中,而這密封包中亦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所有養份。由於在無重力的外太空中,我們無法使用傳統在地球上的方式來澆水,因此在密封包底部裝置一個貼有可以吸水的薄膜小孔,再把密封包放置在溝槽中,而這溝槽中已經塞滿含有水份的海綿物質。如此一來,植物的種子和根部便可以吸取到密封包中的水份及養份。

Space-Plant-Plant-System-Would-Give-Astronauts-Fresh-Food-in-Space-iHidroUSA-blog-news-post-information-hydro-indoor-outdoor-grow-hydro-nasa-4

 

此外,系統的設計也讓植物有機會受到人工的日光照射,同時這密封包亦能夠重覆使用。截至目前為止,這套設計是最有潛力成為國際太空站和太空梭在未來進行蔬菜栽種的系統,最終讓太空人免於因為無重力之影響,而苦於無法在外太空栽種新鮮蔬菜之苦。

Plant-System-Would-Give-Astronauts-Fresh-Food-in-Space-iHidroUSA-blog-news-post-information-hydro-indoor-outdoor-grow-hydrop

盆栽雨棚

將植物栽種在托盤式的雨棚上,然後架設在窗邊或窗台上,利用電動或手動的模式,可以在白天將雨棚推出戶外接受日照和灑水並美化建築物外觀,到了晚上則再將雨棚拉回室內成為家中綠化的一部分。

(本文轉譯自 YANKO DESIGN Herbed Windows  http://www.yankodesign.com/2012/11/19/herbed-windows/)

herbow

herbow3

acd6883f463dc91e1f4abb03c9bcc25b

 

herbow4

 

 

竹棍架設的水耕養殖

利用已經處理過的竹棍或竹竿,架設出水耕養殖系統,不僅可以避免使用過多的塑膠產品,也讓整座養殖場看起來更加綠意盎然,離完全綠化與循環再生的目標更進一步了。(本圖由法國設計師Laurence Lamoureux提供)

8137c78536967c641e571bb95d7d6edd (1)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家家綠化教室」八月份課程主題-水生植物月,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家家綠化教室」八月份課程主題-水生植物月,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臺北花木批發市場共同辦理之「家家綠化教室」課程,自103年5月至10月,每月第2與第4週之六、日下午1點30分至4點30分,各舉辦兩場「家家綠化教室」系列課程講座,邀請民眾動手參與園藝DIY。 

八月份課程主題為「水生植物月」,專業園藝老師將會帶領大家,以不同種類水生植物,裝點居家空間。課程自當月1日上午9點開始受理網路(http://www.beclass.com/rid=1635173533d03165280a)與電話(8663-8717)報名。相關訊息可至產業發展局網站(http://www.doed.taipei.gov.tw)查詢或撥打市民熱線1999轉分機6676洽詢。 

為了讓更多民眾體驗生活花卉應用的樂趣,特別將課程講師教學示範影片上傳至臺北花木批發市場臉書粉絲團網站,讓有興趣的民眾,在家也能輕鬆學習,將花卉創意設計融入日常生活中,達到居家綠化之目的。

八月份課程主題:水生植物月

上課地點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1樓(臺北市興隆路一段15號)

日期

8/9(六)、8/10(日)、8/23(六)、8/24(日)

場次

第一場:13:30報到、14:00-15:00 課程教學活動 
第二場:15:00報到、15:30-16:30 課程教學活動

報名時間

8月1日起,週二~週日9:00~18:00 (電話報名、網路報名同時開放,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

電話報名:8663-8717 (每通電話限報名1人)
網路報名:http://www.beclass.com/rid=1635173533d03165280a

洽詢專線

8663-3565 # 513、515,企劃室王先生

活動網頁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http://www.12flower.com.tw/ )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tinyurl.com/c935ks2)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交通資訊】

  •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15號 
  • 捷運:萬隆站3號出口,右轉步行約3分鐘抵達 
  • 公車:武功國小站,0南、52、74、109、236、251、252、253、278、284、290、290副線、505、530、606、642、643、644、648、648綠、650、660、671、676、棕6、棕11、綠13、藍28

課程-植物工廠回歸市場實務及未來行銷模式

【課程名稱】 植物工廠回歸市場實務及未來行銷模式 
【課程代碼】 03A029
【上課時間】 7/31(四)9:00~16:00,共6hrs 
【課程目標】 植物工廠是科技結合農業的新興產業,但是你建立的是能夠具有經濟價值,能夠獲利的植物工廠,還是用了很多設備只能夠種出萵苣的蔬菜工廠?想要切入植物工廠產業還有哪些機會?需要具備哪些技術與條件?透過講師實際開發設備與栽種作物經驗,讓學員了解植物工廠產業過去演進及未來趨勢發展,另外也透過議題性作物【草莓、冰花】,了解各廠商的行銷推廣手法,並且分享成功案例及失敗案例。
【課程大綱】 1.實務栽種經驗探討植物燈發展趨勢 
2.目前植物工廠的行銷模式及盲點 
3.植物工廠與有機農夫在作物推廣的行銷差異比較 
4.未來植物工廠可發展議題、作物及方向 
5.未來植物工廠可衍生的產業 
6.植物工廠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分享 
7.實務栽種草莓與冰花談植物工廠行銷及作物推廣
【上課時數】 6 小時
【上課地點】 台北分部(台北市金華街110號3樓)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
【課程費用】 3500元
【超值優惠】
  • VIP企業會員價:VIP企業會員可享優惠價格 (按我)
  • 會員優惠價:會員於開課前七天完成報名繳費者可享會員優惠價 3150 元
  • 會員紅利折抵:本課程歡迎使用紅利折抵,最高可使用 150 點
【諮詢專線】 02-33223139分機2282 林小姐 hllin@tcfst.org.tw
   

資料來源   http://edu.tcfst.org.tw/query_coursedetail.asp?courseidori=03A029

魚菜共生系統的十大準則

魚菜共生系統的十大準則

魚菜共生之父 James Rakocy 博士專文

編譯:黃昶立       校對 : 陳懸弧

RakocyUVIjpg

 

以下這十條準則的排列,無優先順序之分,因為每一條準則都十分重要。

 一、以固定公式計算出的比例進行餵食。

在一個設計正確且保持平衡生態的魚菜共生系統中,魚類和蔬果的比例,是建立在餵食比例當中。所謂的餵食比例是指,在每一平方公尺的水耕式植床中,每日需要餵食魚類飼料的總量。在一個採用浮筏式的系統中,最理想的餵食比例是,60至100公克 / 每平方公尺 / 每日。

例如,假設平均每日餵食魚類的飼料總量為1000公克,套用60公克 / 每平方公尺 / 每日餵食比例的計算,則水耕式植床的面積應為16.7平方公尺。

相反地,在200平方公尺的水耕式植床中,若要套用100 公克 /每平方公尺 / 每日的餵食比例,則在調整養殖槽體積、魚的數量和養殖程序後,計算出的每日餵食的飼料總量為2萬公克。

最理想的餵食比例也會隨著幾個因素而有所不同,譬如,水耕植床的型式(浮筏式或礫石床)、蔬果的種類、水中的化學成分、過濾時所喪失的水量等因素。

 

二、維持較穩定性的飼料投飼 

有兩種方法可以確保系統的飼料投入量較為穩定。第一種方法是,採用多個養魚槽,來進行分段式養殖。美屬維京群島大學(以下簡稱UVI)魚菜共生系統的設計是置放4個養魚槽。由於吳郭魚的養殖週期約24個星期,而置放在每個養魚槽中的吳郭魚都是處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所以每6個星期便可以收穫一次。當其中一個養魚槽中的魚隻都全數撈出以後,我們須再放入新的魚苗,此時魚餌餵食總量須減少25% 到30%,然後在接下來的6個星期中,再逐漸回復到原始該有的餵食量。在進行這種交錯安排養殖時,餵食量和水中提供給蔬果的養份程度會有所波動,但是波動的幅度不大。當系統中只有置放一個養魚槽時,在撈出收穫的成魚和再放入新魚苗時,餵食量將下降90%,而在接下來的24個星期中,再逐漸恢復餵食量到原有的餵食比例。如此一來,水中提供給蔬果的養份,在放入新魚苗時會降到很低,而在快要撈出成魚時,水中的養份攀高,這將對系統中水耕式蔬果的種植產生不良影響。 

另一種確保系統中魚隻養殖持續的方法則是,在單一的養魚槽中放入不同尺寸大小的魚群。以養殖24個星期就可以收成的吳郭魚為例,養魚槽中放入6組不同尺寸大小的魚隻。然後每個月再用量尺欄柵放入水中,篩選撈出體型最大的魚,接著再補入同數量的小魚。如此一來,水中提供給蔬果的養份含量不會有太大的波動。這種方式使用的空間較小,且投入成本費用低,然而它有兩個缺點。每個月使用量尺欄柵進行打撈成魚時會造成魚群緊張,且同時引起小部分的魚隻死亡。另外,發育遲緩的魚隻躲避過打撈後,長時間留在系統的養魚槽中,亦即代表著飼料的浪費。

  

三、鈣質、鉀質和鐵質的補充。

植物的生長需要13種不同的營養成分,而魚隻的餵食提供了水中10種適量的營養成分。然而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栽種甜美蔬果所需的鈣質、鉀質和鐵質含量往往過低,需要另外補充。UVI的魚菜共生系統,鈣質和鉀質的補充是透過,在調整pH酸鹼值時,所加入的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鉀來取得。鐵質則是透過添加螯合鐵來補充,鐵在此物裡是連結在一個有機結構上,以致不會自溶液裡解析出來。 

 

四、確保良好的打氣。 

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魚隻、蔬果和細菌,需要適量的溶氧來達到最優化的健康及生長。養魚槽和蔬果所需的水中含氧量,必須維持在每公升5毫克的標準上。水中適當的溶氧量對於維持硝化細菌 (nitrifying bacteria)族群數量是必要的,硝化細菌會將氨(ammonia)與亞硝酸鹽(nitrite)有毒成分轉化成為相當無毒的硝酸鹽離子(nitrate ions)缺。水中的氨主要是透過魚鰓分泌而產生。亞硝酸單胞菌(nitrosomonas)將氨轉換為亞硝酸鹽,而硝化桿菌(nitrobacter)則將亞硝酸鹽轉換為硝酸鹽,此種過程叫做硝化作用,需要氧氣來進行。 

 

五、移除固體物。 

在餵食給魚隻的飼料中,大約有25%最後會以固體廢物的形態存在養魚槽中,在水流入水耕式植床前,最好是以沉澱及過濾的方式移除掉這些固體物。若沒有進行妥善的移除,這些固體物將附著在植物的根部逐漸腐敗,過程中將耗用掉水中的含氧量與影響植物根部對水分和養分的攝取。過多的固體物也會對硝化細菌產生不良影響。更者,當排泄物在分解時,會消耗氧氣而產生氨。 

 

六、注意有機顆粒的生成 

在水耕系統中,礫石、砂石或珍珠岩(perlite),都是非常合適用來栽種蔬果的介質。然而,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中的有機顆粒會堵塞這些介質而將水導流開。在水流無法完全抵達這些被有機顆粒阻塞的介質床時,有機顆粒的分解會產生缺氧狀態,導致植物根部死亡。即使顆粒性的有機物在流入植床前已被濾出,但是水裡仍含有相當多的水溶性有機物,它可以促進細菌和其它有機體生長所需。硝化作用亦會促進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累積的死亡或仍存活的細菌,都會阻塞介質床。一般而言,如果是採用鋪設礫石或砂石的介質床來栽種植物,魚隻的數量和餵食量必須向下修正。 

 

七、使用偏大的輸水管。 

採用偏大的輸水管尺寸可以有效減少生物性汙底阻塞(biofouling)的發生。應用在礫石介質的原理,一樣可以應用在輸水管上。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高密度有機物質,會促進水管中絲狀菌(filamentous bacteria)的生成,並且影響水流。即使直徑4英吋連接養魚槽的排水管,也會特別因為生物性汙底阻塞的原因,產生水流減少,導致養魚槽水位增高。在UVI的魚菜共生系統中,一些吳郭魚可以游入偏大尺寸的輸水管中,啃食附著在排水管內的雜質,減少生物性汙底阻塞現象的發生。此外,較低的水溫也會減少生物性汙底阻塞的生成。

  

八、採用生物控制。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絕對不能使用殺蟲劑來控制害蟲或植物的疾病,因為許多農藥對魚有害,且禁止食用遭到農藥污染的魚隻。同樣地,許多治療魚隻寄生蟲或疾病的化學藥品,也不允許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施放,因為這些藥品會傷害水中有益的細菌,並且囤積在蔬果內。因此,生物控制乃是唯一抑制細菌和疾病的方式。目前生物控制法持續在進行大規模研究,所以飼養生命力強健的魚種,例如吳郭魚等,加上良好的管理則是最有效防止魚隻寄生蟲與疾病的方式。 

 

九、生物過濾的進行。 

水循環的處理在移除雜質之後,下個階段便是進行生物過濾,也就是透過硝化細菌進行氨的氧化作用。在UVI系統中,生物過濾作用是在浮筏式的水耕植床中進行。事實上,維持了適當的投餌率,系統中會有超出量的水處理能力。在需要較好水質的魚菜共生系統中,生物過濾設施的安裝是有必要。生物過濾設施對那些沒有像吳郭魚般具有強勁生命力的魚種而言是個安全保障。 

 

十、pH酸鹼值的控制。 

pH酸鹼值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變數,因為它控制著許多其它有關水質的變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數就是硝化作用。當水中的pH酸鹼值達到7.5或是更高時,硝化作用的效率最高,反之,若pH酸鹼值降到6以下時,硝化作用則停止。硝化作用是一種產生酸性(acid),且持續弱化鹼性的作用。因此,pH酸鹼值必須每天測量,加入氫氧化鈣(calcium hydroxide)和氫氧化鉀(potassium hydroxide)來中和酸性。pH酸鹼值同時影響水中養份的可溶性,而對養份可溶性最優化的pH酸鹼值是6.5或是再稍微低一點。硝化作用和養份可溶性這兩者必須取得平衡,所以在魚菜共生系統中,pH酸鹼值維持在7是最理想的。倘若pH酸鹼值過高,養份將沉澱而無法溶入水中,植物將呈現營養不良狀態,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和收成。反之,如果pH酸鹼值過低,水中的氨將會累積到一個對魚有毒性的程度,不同的養份將沉澱而無法溶入水中,對植物的生長和產出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務必監控水中pH酸鹼值。 

 

後記 

有位智者說過,水產養殖應該設計成只需要一部幫浦即可。他說:一個上帝、一個國家、一部幫浦,而這個人就是美國加州Seagreenbio水產養殖場的主人Dean Farrell。他的養殖場有10萬條吳郭魚,但他只用一部13匹馬力的幫浦。在魚菜共生系統中,一樣的道理,應該設計成只安裝一部幫浦即可。將水從系統中的最低點打到最高點,每個點都彼此緊密併排在一起,然後讓水流透過重力作用,流送到系統中的每一個角落。一個幫浦的定律可以省下金錢和帶來成功。

 

本譯文摘自 Aquaponics Journal  10th Anniversary  Issue 3rd Quarter, 2007

美國魚菜共生之父 James Rakocy 博士訪談譯文

美國魚菜共生之父 James Rakocy 博士訪談譯文

編譯:黃昶立 

rakocy_now

 

 James Rakocy 博士

在報導一系列有關魚菜共生發展的專題時,以Rakocy博士的訪談,為一個起點是最好不過了。美屬維京群島大學的Rakocy博士被譽稱為魚菜共生之父,他對美國魚菜共生的發展,起了極具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廣泛影響到了全世界魚菜共生的領域。Rakocy博士貢獻其一生約30年時間在研究、發展和推廣魚菜共生系統,並已於2010年11月退休。以下便是訪談的內容: 

 

Q: 您對被尊稱為美國魚菜共生之父,有什麼感想?

 A: 不敢當。事實上在我之前還有幾位先驅者,投入魚菜共生研究。在1970年代,美國南伊利諾大學Carbondale分校的學者,William Lewis和他的學生便曾在美國水產學會(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的會刊中,發表了數篇有關魚菜共生的專文。利用植物來轉移出水中養份的概念,其實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我第一次學習到這個概念是來自於Leonard Pampel,他利用植物來處理位在Milwaukee郡的動物園中鳥舍所排放出的廢水,而Pampel先生所創造的這個系統後來獲得了專利。到了我在念初級中學的時候,則幫他設計整合水族系統。之後,他又提供我一些想法,做為我在美國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的博士論文材料。 

 

Q: 您的博士研究是側重在什麼地方? 

A: 是專注在「重複循環水產養殖系統」 (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的研究上。由於水中硝酸鹽離子(nitrate ions)的增加,我們需要每天進行5%到10%的新舊水交換。我當時的假設便是,我們可以用水棲植物或蔬菜來移除這些硝酸鹽,如此一來,我們的用水量便會減少。魚菜共生系統的特點就是,每日新舊水交換的比例是低於1%。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使用植物移除硝酸鹽的方法,來解決「重複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中硝酸鹽的增加以及每日高比例新舊水交換的問題。 

 

Q: 當時人們對您的博士論文反應如何? 

A: 當我從奧本大學畢業後,我覺得人們認為我是異想天開,但是此刻他們不再這麼認為了。在我畢業的時候,我拿到了美屬維京群島大學的工作和在科威特研究機構的工作,我很慶幸我沒有選擇去科威特,因為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許多在科威特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都跑到美屬維京群島大學找工作。 

 

Q: 為什麼您對魚菜共生如此著迷? 

A: 最大的動機是源自於,我對陳列在家中地下室的水族箱,所使用的「重複循環水產養殖系統」引發出興趣。當我小的時候,我熱愛飼養觀賞用魚類,我在地下室中擺放了17個水族箱。在我加入甘迺迪總統所號召的和平工作隊(Peace Corps),前往西非的獅子山共和國時,我目睹到人們營養不良的情況,於是便產生興趣著手研究解決全球性的飢餓問題。當我在北卡羅萊納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arolina) 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攻讀碩士學位時,我接觸到了廢水處理的科技,而魚菜共生系統則恰巧涵蓋了這所有的興趣。 

 

Q: 美屬維京群島大學的魚菜共生是如何開始的? 

A: 23年前,我擔任了農業實驗站的主任,並在這所大學服務了30年。剛開始的時候,魚菜共生是稱為「整合系統」 (integrated systems),直到我的一位學生創造了「魚菜共生」(aquaponics) 這個名詞,顯然地這個名詞比較合適,因為「整合系統」可以泛指任何東西。我們針對博士級研究,開始養殖吳郭魚、水棲植物、菱角和西洋菜。我很訝異當我們在美屬維京群島大學開始進行研究時,這些植物生長得很好。更讓我驚訝的是,魚的排泄物提供給水耕養殖的植物,很好的營養均衡來源。我們已經計算出公式,每天在你種植的區域中,每平方公尺的種植,需要提供多少餵食量給魚。( 例如:以種植萵苣而言,60公克 / 每平方公尺 / 每日 ) 

 

Q: 能否告訴我們,魚菜共生的研究在開始時是什麼樣的面貌? 

A: 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任何研究設備。我們只有一些廉價的塑膠水管,然後要用這些來製做一個可以呈現水產養殖的展示品。第一座魚菜共生系統包含了3個金屬製的汽油桶。第一個用來養魚,另一個則被裁剪成兩半,分別做為兩具水耕用的植床,最後一個桶子一樣被裁剪成兩半之後,一個在底部焊接一只圓錐體做為濾槽之用,另一個則被當成汙水槽使用。這是30年前的第一個魚菜共生系統。然而,學校農業實驗站的目標,是要研究出能夠大規模糧食生產的系統。所以我們轉向採用3000加侖的魚類養殖箱,搭配兩個各長20英呎、寬4英呎、深16英吋的水耕植床槽。我們需要六座像這樣的系統實驗來達成科學上的完整性。一開始是使用礫石鋪成的介質床系統,但是後來發現這些礫石效果不彰,且對大規模商業生產而言不太有可行性。後來,我們是決定使用可移除雜質的浮筏式系統來達成商業生產。最後我們採用目前的商業規模系統,4個彼此錯開生產階段的魚類養殖箱,所以每個養殖箱可以每6個星期收穫一次。然後搭配6個各長100英呎、寬4英呎、深16英吋的水耕植床槽。這不是高科技,但是它的設計能夠讓一名養殖者獨立操作。這座商業系統已經連續運作了8年之久。 

 

Q: 您何時開始開設魚菜共生短期課程? 

A: 我們11年前決定開始重視訓練與推廣,所以我們開設了短期課程,包括魚菜共生和吳郭魚養殖。第一年我們有17名學生,後來漸漸增加到33名學生,剛好都可以容納在教室裡。到了最後3年,學校裡一個新的會議中心提供給我們一間可以容納74名學生的教室。在2007年,我們有63名學生是來自世界各地五大洲,甚至有北極研究站派來的學生。到了2008年,我們有73名學生,同時將課程名稱改為「國際魚菜共生與吳郭魚養殖」。截至目前為止,我總共教導了418名學生。很遺憾,等我退休之後,學校就不會再開設這樣的課程,除非他們再聘請我回去授課。 

 

Q: 為什麼美屬維京群島大學可以開設出如此成功的課程? 

A: 因為美屬維京群島大學是一所用美國聯邦政府贈與的土地來興建的大學,同時享有聯邦政府定型化基金資助,所以不需要去爭取補助,而定型化基金則是一個資金穩定的來源。由於學生有個別不同的興趣,許多美國大學在過去幾年中,成立了很多碩士班和博士班系所,但是當學生從大學部畢業後想深造,卻找不到一所大學有提供魚菜共生的研究。美屬維京群島大學是唯一的一所大學能夠提供這樣的研究。此外,一般而言,各個州的利益團體都會相互競爭,要求這些贈地大學進行能夠解決其問題的研究。維京群島本身有一個小規模的農林產業,比較不需要去滿足這些利益團體的要求去做其它研究。大學中的水產養殖系所,是設立來發展符合維京群島乾燥氣候的系統。我很幸運能夠在這裡花上30年,專心追求發展魚菜共生和生物絮團(biofloc)的技術應用,沒有任何遊說團體來要求我做其它的研究。 

 

Q: 魚菜共生在未來最大的發展契機是什麼? 

A: 我從未想過一個本來在自家後院的養殖嗜好或是系統,如今已變成分散在美國各地約1500座的魚菜共生農場。此外,開設課程介紹魚菜共生的學校數量快速增加,在美國境內有約1000所學校使用魚菜共生系統,做為科學教育的工具。我持續收到許多詢問有關魚菜共生的電子郵件,最近的郵件則是更多來自那些,正在課堂上實驗魚菜共生的大學生。目前魚菜共生的領域可以說是,處在一個將興趣、知識與資金持續地集結總合,然後逐步邁向商業發展的關鍵性階段。我們將會看到更大的魚菜共生商業建置系統的出現。 

 

Q: 魚菜共生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A: 許多人跳上媒體版面,然後開始吹噓自己是魚菜共生的教育專家或是顧問,但是他們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情形將會導致這個領域的失敗,並破壞了魚菜共生的形象。同樣的現象,數年前也發生在水產養殖產業當中。 

 

Q: 您未來有何計畫? 

A: 我預計2010年11月退休,將搬到一間位在泰國面向暹羅灣的房子居住。我熱愛滑雪,特別鍾愛在加州太浩湖 (Lake Tahoe) 區滑雪,所以也會安排時間回美國,同時擔任魚菜共生商業規模生產顧問。 

 

附註: 本採訪由Sylvia Bernstein發表於2010年春天,美國魚菜共生期刊,Backyard Aquaponics ,第八期。

 

 

rakocy_then_lg

1981年 Rakocy博士所展示的魚菜共生系統,左起第三人為 Rakocy 博士。

DSC_02321

Rakocy 博士的學生 Lloyd 於2012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處,依照 Rakocy 博士所研究而建置之魚菜共生系統尼羅河魚養殖槽旁合影。

 

 

 

 

 

南台灣首次『魚菜共生講座』2014/7/6在台南舉辦

 

 

      南台灣首次『魚菜共生講座』2014/7/6在台南舉辦

,南臺灣的天氣就像南台灣的朋友一樣熱情;整間教室

坐著滿滿的同好。同好來自嘉義、台南、高雄各地。有

上班族、技師、設計師、老師、養殖業者、退休的銀髮

族、工程師、學生等各行各業。

 

        林口『魚菜一家』的陳登陽老師一早搭著高鐵南下

,傳授三年多來累積的專業知識;一方面也不吝將其實

務經驗與同好們交流。同好約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有實作

魚菜共生,因此會中大家紛紛提出許多問題;陳老師也

一一解答。感謝陳老師無私的分享!

        也非常感謝「AP魚菜共生系統分享團」的團長蔡坤

良與台南魚菜共生玩家洪奉德,用心籌辦的此次的活動;

發揮了網路鄉民互助的精神。

         記者跟幾位同好閒聊,大家都覺得學到很多;有實作

一直不太成功的朋友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同好也表示來南

部辦雖然看不到農場的現況,但讓她們省去了舟車勞頓的

到北部去上課;讓她們省時又省錢。也希望南部常常辦這

樣的活動。魚菜共生同好的熱情一如往常,講座遇罷不能

;直到下午三點才結束。

Gogreen.tw 水耕 水植 水生植物 魚菜共生 植物工廠  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gogreen.tw 

用水耕栽培技術,圓孩童一個頂樓開心農場的願望

       黃牧師來自台南,高師母來自高雄。由教會機構差派到全國各地去服務,來到后里眉山教會服務已經進入第六年了。眉山教會附近的的小朋友家中環境大多是務農或是勞工階級,教會希望提供弱勢家庭的小朋友下課與假日;有一個可以去的正當場所。因此成立了課後陪讀班,提供一個陪伴照顧的環境;讓弱勢家庭的小朋友可以安心成長。

       高師母一開始是想利用教會頂樓約二十餘坪的空間,用市售的種植箱跟家長提供的一些菜盆;種植一些蔬菜。在頂樓種菜,一方面可以讓小朋友參與種植的過程;並學習相關的知識。也讓小朋友能了解農人的辛苦。另一方面高師母有一個願望,希望可以將種出來的菜,變成餐桌上的菜。因為教會必須供應小朋友的午、晚餐,採購蔬菜的成本也是相當高的。

       但是種植的過程並不是太順利。一方面有時候小朋友忘了澆水,一方面蟲害常常把菜吃光光。但是高師母並不灰心,堅信可以在頂樓建立一個小型的農場。並透過網路PO文希望尋找能協助的朋友,這時『豐禾有機』的蘇博豐先生看到了,並專程拜訪了眉山教會。蘇博豐先生一方面熱心提供種植與防蟲害的技術,一方面也願意提供該公司垂直種植的設備提供給教會使用。因為眉山教會想要在頂樓種出更多的作物,因此蘇博豐先生免費協助規劃。計畫在有現的空間放置二十四柱垂直種植設備,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把水泥地便成良田。

       高師母除了感謝蘇先生外,也非常感謝『夢想搖籃』的募款網站,提供一個公開的募資管道。師母也希望透過小朋友親手把一顆顆、一株株的菜種出來。並把這些充滿愛心的蔬果寄送給資助人,感謝資助人。偏鄉的小朋友其實都很聰明與活潑,眉山教會提供弱勢小朋友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希望這次能透過各方各界的力量,圓孩童一個頂樓開心農場的願望。

夢想搖籃

『增建弱勢家庭孩童課後輔導班的開心農場_眉山教會』http://www.an9.com.tw/Dream/511

撰文: 林琨堯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