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魚菜共生 下的所有文章

〈台北都會〉八里垃圾焚化廠 魚菜共生「食」安心

〔記者郭顏慧/新北報導〕請魚來種菜!八里垃圾焚化廠在廠內打造一處約三十坪大的有機示範農場,並在旁闢建魚池,以「魚菜共生」方式栽種有機蔬菜,同時也不定期的舉辦「魚菜共生講習課程」,計畫將此技術傳授給附近居民,幫助居民吃得健康。

  • 八里垃圾焚化廠在廠內打造一處約三十坪大的有機示範農場,並在旁闢建魚池,以「魚菜共生」方式栽種有機蔬菜。(記者郭顏慧攝)

    八里垃圾焚化廠在廠內打造一處約三十坪大的有機示範農場,並在旁闢建魚池,以「魚菜共生」方式栽種有機蔬菜。(記者郭顏慧攝)

閒置空間 闢有機示範農場

近來食安問題不斷,民眾憂心吃下肚的食物不乾淨,八里垃圾焚化廠今年初在研究「魚菜共生」系統多年的達人陳登陽協助下,廠方利用廠內閒置空間開闢一處有機示範農場,並在一旁魚池養殖吳郭魚和錦鯉等魚類,由陳登陽教導利用「魚菜共生」技術栽種空心菜、地瓜葉、九層塔等有機蔬菜,社區環保志工昨天前往農場採收蔬菜,除了開心,吃得時候也更多了份安心。

八里垃圾焚化廠長江俊卿表示,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跟一般土耕的蔬菜比起來,魚菜共生的蔬菜生長得更快速,且設備不須太多,未來廠內將不定期舉辦講座傳授相關知識,讓民眾自己在家裡也可以養魚種菜,享受愜意。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4870

<香港>工廈水耕隨時違地契 業界無所適從

漁護署與蔬菜統營處合作研發室內「水耕蔬菜」標榜沒有農藥、毋須清洗、即割即食,業界預計會受愛健康和素食者歡迎,充滿商機。有投資者因而在工廈天台開設溫室園地,甚至打造魚菜共生的水耕系統,但現時工廈法規模糊,水耕場有違反地契的嫌疑,令業界慨歎無所適從。

 

室內「水耕蔬菜」,標榜沒有農藥、毋須清洗、即割即食,業界預計會受愛健康和素食者歡迎

室內「水耕蔬菜」,標榜沒有農藥、毋須清洗、即割即食,業界預計會受愛健康和素食者歡迎

 

其中一個在屯門工廈內開設的水耕場,種植場主管聲稱該溫室可同時容納約八十人,只要月付三百元,便可租用兩塊發泡膠板種植九棵大生菜,或者百多棵小菜苗,一個月後有收成,「客人要預繳半年租金,種子、營養液及其他工具須另外付費,現時已有三十人租用。」當問及場內消防設備,主管只說有一個門口進出,「我們亦有安裝自動灑水系統及風扇降溫。」

 

在觀塘另一工廈地下,貼出海報宣傳出售水耕菜。公司負責人透露剛於去年開業,是全港首個魚菜共生的室內種植場。她解釋,現時坊間的水耕場會用營養液作肥料,含化學成份,她們則用魚的排泄物作肥料,加上室內種植,蔬菜無菌無污染,預計明年開始出租場地給客人種植。

 

有投資者在工廈天台開闢千呎溫室,經營水耕場,並供客人租地種菜

有投資者在工廈天台開闢千呎溫室,經營水耕場,並供客人租地種菜

 

記者向地政總署查詢上述兩工廈經營水耕場是否符合地契用途,惟署方答覆模棱兩可,一方面稱工廈地契一般只准工業及倉儲用途,但又指水耕種植屬新興活動,地契能否涵蓋,仍需研究。漁護署則表示有意在工廈經營水耕種植人士,須向管業處、地政署及屋宇署查詢,確定有關工廈是否允許作此用途。

 

在屯門工廈天台經營水耕場的莫先生坦言,開業前曾向屋宇署查詢在室內開水耕場的要求,屋宇署指當中牽涉水電及消防,需要研究,因而轉向天台發展,花費數十萬興建面積千呎的可移動溫室水耕場地,「政府經常說活化工廈,推動水耕種植,卻無相應政策支援。」他不諱言,現時仍未弄清法律條文,不清楚在工廈開水耕場是否違規,只好見步行步,「我們都是想發展環保耕種,若將來政府說我們不合規格,只能清拆離場。」

 

業界慨歎政府推動水耕種植,卻無相應政策支援

業界慨歎政府推動水耕種植,卻無相應政策支援

 

漁護署是於2010年到日本取經後,港府決定把水耕種植系統引入香港,短短兩三年間,全港已有十多個水耕種植場營運,分佈不同地區的廠廈和天台,去年漁護署及長沙灣蔬菜統營處獲農業發展基金資助,把貨倉改裝成「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建議政府將工廈變成蔬菜工廠。

資料來源:http://bastillepost.com/hongkong/%E7%A4%BE%E6%9C%83%E4%BA%8B/%E5%B7%A5%E5%BB%88%E6%B0%B4%E8%80%95%E9%9A%A8%E6%99%82%E9%81%95%E5%9C%B0%E5%A5%91-%E6%A5%AD%E7%95%8C%E7%84%A1%E6%89%80%E9%81%A9%E5%BE%9E?r=w

貝里斯工作日記之‧拜訪吳郭魚水耕農民

編按: 本文為2013/1/21洗碗精網友發表於網路 感謝洗碗精網友同意Gogreen.tw轉載本文  
原文出處  http://saahort.pixnet.net/blog/post/161415467 

20130121日,隨教學農場的負責人、工頭以及農部技術部主管一同前往Ladyville拜訪一位進行有機水耕的農民。

出發前已經得知,這位農民不是單純地水耕萵苣,而是透過馬達將飼養吳郭魚的水過濾處理後送至蔬菜網室進行水耕栽培,栽培萵苣的水再送回吳郭魚池繼續養魚。這個技術有一個新名詞Aquaponics」,中文根據網路搜尋應該可以叫做「種養殖」,也就是養殖(Aquaculture,水產養殖)與種植(Hydroponic,水耕)結合的一種新方法,或稱「魚菜共生」、「養耕共生」,在台灣也有人使用,只是普及率不高,在貝里斯就更加難得了。畢竟就貝里斯的農業水平和市場來考量,水耕實在是一個非常遙遠而且不知道划不划算的技術這個部分到後面再討論。

總之,滿懷期待到達農場,看到一棟四面完全沒有牆的漂亮茅草屋,原來前身是觀光小屋,難怪風格與一般農舍大有不同!

Aquaponics_20130121 (1).JPG

靠近後方的部份放了四個大水槽,正是吳郭魚的家!為了避免蚊蠅孳生,每個槽上面都有蓋蚊帳。主人說,之前缺乏防護,蚊子和蜻蜓開心地在水中下蛋,這些水引入網室養菜之後,創造了小小的網室中同時有近千隻蜻蜓飛舞的盛大場面,於是他們只好一隻一隻抓出去,聽起頗為歡樂。至於沒有牆要怎麼防範竊賊一手抓魚一手抓菜,葷的素的一次滿足這個確實令人有點好奇O_Oa

Aquaponics_20130121 (4).JPG 
↑吳郭魚養殖槽
Aquaponics_20130121 (5).JPG Aquaponics_20130121 (6).JPG Aquaponics_20130121 (7).JPG 
↑養殖廢水處理槽(硝化池)
  

場地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吳郭魚養殖池,共四個槽(Tank),每槽約1500尾吳郭魚,飼養吳郭魚的水透過馬達送至硝化池進行處理,再送入網室。吳郭魚養殖槽的後方就是網室,網室內栽培的是數種萵苣,皆採水耕栽培。

萵苣栽培的部份,先以岩棉進行育苗,移入網室將植株連著岩棉一起一洞一個,約3周可採收。

Aquaponics_20130121 (2).JPG↑洗淨正在陰乾的岩棉,雖然不是環保材料,但是重複利用下還是不錯的。

Aquaponics_20130121 (3).JPG 
↑育苗網室

Aquaponics_20130121 (8).JPG Aquaponics_20130121 (9).JPG Aquaponics_20130121 (10).JPG Aquaponics_20130121 (11).JPG Aquaponics_20130121 (12).JPG Aquaponics_20130121 (13).JPG   

採收以後要賣到哪裡呢?水耕的設備和網室成本不低,賣給傳統市場、超市可能難以回本,更不用說貝里斯的萵苣有時1磅不到1元(約台灣1台斤20元),在San Ignacio市集,賣萵苣的人有些用麻布袋、有些用大木箱裝得滿滿的在市場叫賣,水耕萵苣的活路何在?

事實證明人家都有想好的,標榜著全有機的水耕蔬菜,貝里斯人大多買不起也不會想買,但貝里斯可是著名的觀光勝地啊(台灣人表示:貝里斯?在哪?)!其中著名的度假島嶼San Pedro總是塞著滿滿的歐美遊客(台灣距離貝里斯太遠,基本上不會來這邊玩),物價極高,於是老闆ㄜ不對,這位很有商業頭腦的農民與島上幾家店簽約,每周都有新鮮有機的萵苣供應。價格呢?兩顆結球/半結球萵苣一包,重量約1磅,可賣到4.25元,也就是在台灣約每台斤85元啊!事實證明,栽培技術、流程控管和品牌行銷都非常重要,若能兼顧這些,便已經跳脫出農民的範疇,轉而進入商人的領域了(撰文時我一直覺得以農民來稱呼他很彆扭,原因在此)!該農民自去年四月開始進行吳郭魚及水耕萵苣的循環栽培,目前仍運作良好,看樣子有望持續下去,若有機會希望能夠再度前往拜訪,追蹤後續狀況。查看網路發現目前已有公司提供整套的種養殖設備,希望有機會也能自己玩玩XD

帶我來的主管和負責人頗有興趣,他們詢問這套系統有沒有辦法濃縮成小型的,若能縮小便可以邀請他參加數月後的農展擺攤。這位農民回答,事實上他的女兒已經自己作出了一套小型吳郭魚和水耕萵苣的系統帶去學校展示,所以絕對沒問題。這個回答真是太強大了!!讓我不禁對他的教育方式感到很有興趣,在台灣就算老爸是搞這個的,誰的小孩會作一個縮小版帶去學校啊,話說回來台灣學校也沒有什麼展示的機會吧

故事到這邊,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還滿意?為了盡到傳播知識的責任(哪來的責任!?),下面分享一些自己參訪過後的想法,請不吝指教:

 

【觀察與討論】

  1. 溫度控制:網室屋頂以塑膠布覆蓋後,又以外遮陰方式在屋頂上加蓋一層黑網,遮光率不高,但根據農民表示,夏季網室內氣溫依然涼爽。
  2. 肥份控制:其栽培僅使用吳郭魚廢水,除此之外不再額外添加肥料,由於魚類廢水多以氮化合物為主,符合短期葉菜養份需求,網室內萵苣生長正常,並無缺肥的情況發生,但一旁試種的番茄及胡瓜則發育不良,可觀察到脈間黃化等缺肥徵狀。詢問是否有進行ECpH測試,對方表示每1-2日會進行一次pH檢測,若pH過低則以蘇打粉調整酸鹼度,但沒有測過EC
  3. 病蟲害控制:網室中亦不使用農藥,但聽說在另一塊地的網室有細菌或真菌感染問題,農場主人打算使用Biolife有機殺菌劑來處理,Biolife對魚類沒有毒性,應可嘗試施用。
  4. 溶氧量:溶氧量是水耕蔬菜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尤其氣溫高的時候,水中溶氧量低,會對於植物造成很大的影響。該網室使用馬達,讓水在養殖槽和水耕槽之間循環(但不確定是持續或者定時),藉此克服溶氧量的問題,不過相對的電費就會比較高了。
  5. 氣候影響:貝里斯的農耕常見的障礙有旱季缺水及雨季淹水、溫度、地下水礦物質含量過高土質偏鹼以及颶風破壞,網室水耕栽培配合環境控制可以避開前面幾項問題,不過對於颶風的抗性如何,還要待時間的考驗了。
  6. 其他:為了避免蚊蟲孳生,農場主人打算引入貝里斯河的河魚,他說了某個魚的名字,表示這種魚喜歡陰暗的環境,正好可以嘗試養在被保麗龍板覆蓋的水耕槽中。

 

【補充小知識】是非常粗略的簡介,請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再閱讀相關網站!

  1. 種養殖:如前所述,Aquaponics種養殖)是Aquaculture(水產養殖)Hydroponic(水耕),是一個結合種菜和養魚的系統,魚提供蔬菜所需的有機養分,蔬菜則將水質過濾成魚類可以生存的程度。不過事實上種養殖的蔬菜部分不一定要水耕,也可以使用介質。基本上種養殖可拆解成許多部份,以本文為例,就是水耕+網室+養殖的形態。
  2. 硝化池的作用:除了魚和菜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生物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硝化菌(nitrifying bacteria),它的作用是將魚類排泄出的ammonia(氨)轉換為nitrites(亞硝酸鹽),再轉換為nitrates(硝酸鹽)。魚類廢水造成河川湖泊污染的主要成分即為大量的氨氮廢棄物,種養殖利用植物吸收這些廢棄物,有效減少水汙染。
  3. 種養殖與傳統土耕/水耕比一比:簡單條列一些差異:水耕可減少雜草、土壤病害的問題(但是水也會傳播病害,而且可能傳播得更快),另外減少傳統水耕鹽分累積,以及大量化學水溶性肥料使用的問題;養殖水提供蔬菜養分,減少魚類廢水排放造成的水汙染,也避免消耗大量水資源補充養殖槽水量(只需補充蒸發的水分);網室則隔絕病蟲鳥鼠害及許多氣候影響(但是颶風依然會造成很大的損害);缺點部分,成本當然是個大問題,還要控制水耕的水質成分(養分、溶氧量、pHEC等)。
  4. 相關網站:

(1)    Bristol Fish Project- Aquaponicshttp://bristolfish.org/aquaponics/

(2)    The Aquaponic Sourcehttp://theaquaponicsource.com/what-is-aquaponics/

(3)    種養殖與純水耕產量比較,雖然內容說種養殖產量較高,但由於對此期刊不了解,建議各位朋友勿全盤相信!http://www.aquaponicsjournal.com/docs/articles/Greenhouse-Aquaponics-Proves-Superior.pdf

(4)    我們的島第714請魚來種菜 (2013-07-08)http://www.youtube.com/watch?v=khffQm6aPno&feature=share

(5)    水試所-Aquaponics養殖與水耕複合系統簡介(PDF下載):http://www.tfrin.gov.tw/ct.asp?xItem=257097&ctNode=1211&mp=1

(6)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http://aquaponics-taiwan.blogspot.com/

(7)    台灣養耕共生協會:http://twaquaponics.blogspot.com/

 原文出處  http://saahort.pixnet.net/blog/post/161415467 

一物一農|魚茭共生的多元變身-鄉間小路

有機的魚茭共生,也同時成了多樣生物的棲息地。

「所謂的有機就是共生共存、生生不息。魚吃螺、鴨吃草,而我們人類吃了魚;這個生生不息,不應該在人類口中停止,應該要繼續平衡下去,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有機!」這是偶像劇《美味的想念》中,眼神明亮的女主角在料理競賽延長賽時,語氣堅定的表達出她對有機的看法,而這些後來打敗了強勁對手的有機食材,全部都是取材自三星鄉行健村的「魚茭共生」田區。

我們再將鏡頭拉遠一點。

民國100年時,宜蘭三星行健村一塊皎潔的水田,開始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魚茭共生」試驗。所謂魚茭共生,是在茭白筍田區放養魚類的共生栽培模式,魚隻除了可清除福壽螺之外,成長之後還可販售,增添另一層的收益。這種同時兼具「有機」以及「雙收」的模式,在臺灣可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豐收的滿足笑意,除了付出的心力得到應有的報償,更多的是和土地共存的那份友善與美好。

 

除了有機,更要有市場

茭白筍以南投埔里為最大宗,佔總產量的9成,為臺灣的最主要產區。臺灣茭白筍除了內銷,同時也外銷至日本,累積了不少口碑。不過,近年來,大陸部分地區也大量種植茭白筍,產量多而價格低,雖尚未打入日本市場,但可想見的將來,會是臺灣的外銷大敵。

臺灣茭白筍產業該如何未雨綢繆呢?走有機路線,做出與大陸的市場區隔是一條必經之路,然而目前在埔里,有機茭白筍的面積只有2公頃,佔不到1%,全臺茭白筍走有機路線的更是少之又少。

為了突破現狀、走出市場區隔,花蓮農改場開展了「魚茭共生」模式,除了走出茭白筍的新路線之外,也推動了有機農業的多樣化發展。

草魚、烏鰡、吳郭魚,分工看護

魚茭共生第一年的進行,是於水田中放入草魚以及俗稱烏鰡的青魚共200條。之所以選擇這兩種魚,其實各具用意:草食性的草魚會吃雜草;而肉食性的烏鰡則是福壽螺剋星。「烏鰡的上下顎非常有力,一口就能夠將福壽螺的殼咬碎!」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助理研究員林文華表示,茭白筍本身的病蟲害並不多,危害主要來自福壽螺,這種螺類在苗株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吃苗,造成缺株,等到茭白筍大了則是直接去吃筍,嚴重的影響整體品質。

對付惱人的福壽螺,慣行田區大都是直接使用農藥;而有機茭白筍田中,則是以苦茶粕來加以防治。但問題是,其效果受環境及溫度的影響很大,而且,除了滅絕福壽螺之外,池中的魚貝類也會跟著死掉,對生態來說並不理想。

資料

為了降低食物里程,年輕人回鄉創造魚菜共生新商機

DSCN8325

撰文: Gogreen.tw  林琨堯/黃昶立

        吳玟澄念的是食品相關科系,一路從龍潭農工唸到屏東科技大學研究所。接觸到魚菜共生時,首先想解決的是食物里程與炭足跡的問題。他認為唯有從生產面來著手,自己能產出食物 才是解決食物里程之道。選擇魚菜共生的另一個理由是,魚菜共生同時有產出菜、也產出魚;這是一種兼顧的生產模式。

          吳玟澄利用服兵役的時間花了半年的時間構思整個魚菜共生的架構後,透過長輩的協助,2012年11月建立了第一個實驗的場所,一開始整體的運作還不錯,但 因為沒有考慮到冬天太冷、夏天太熱的問題,遇到了障礙。所以後來又建立了第二組系統來運作。為了收集各類數據,第二組系統特別規劃建立五個獨立魚槽、五個 獨立植床。吳玟澄專心飼養紅尼羅魚,他認為紅尼羅魚的飼養較為單純。另外價格比台灣鯛稍高,也較適合台灣的氣溫。紅尼羅魚養殖的時間也比較適合商業運轉, 因此挑選此種魚種。每槽養殖不同大小的魚,目前一噸水可以養到七百隻的魚苗,當魚慢慢長大後,再移入到適當的魚槽。

        吳玟澄目前也有將魚小量出貨給魚菜共生 的同好,而同好對於魚的品質評價也很高。菜的部分以種植當季的蔬果為主,他也透過養殖浮萍來調整水中氨氮的成份。此外,吳玟澄在植床中也放入泥鰍、淡水龍蝦、蘋果螺等生物來解決藻類的問題,而目前只有泥鰍適應得較好。對他而言,目前這兩年的運作與各類型的實驗,給他很好KNOW HOW的養成。 在有關魚菜共生在商業運轉方面,吳玟澄表示他的思考並不會養殖高單價的魚,或種植高價的特殊的菜種。他希望將來的產出以平價為主,原因是平價的產品會讓大 眾較易接受。再者,吳玟澄表示,在地的宴會餐廳已經向他探詢未來購買其所養殖魚隻的可能性,所以他認為商業性的運轉在可見的未來是能被期待的,因此同時也在規劃未來商業性的生產。

        在訪談中我們觀察到,有微生物學與食品科學深厚基礎的吳玟澄,對魚菜共生的養殖哲學是,避免施放任何化學添加物。因此,蔬果只求生長健康不求美觀壯碩,而 魚隻若生病,就先進行觀察、斷食或隔離,絕不施放藥物治療。養殖場中的蔬果看起來雖沒有市面上所販賣的那般亮麗,但是它們充分發揮了淨化水質及再循環的功 能,讓數公尺以外的魚隻有一個非常健康的水質環境,體現了魚菜共生系統最獨特的運轉原理。而返鄉以『魚菜共生』做為創業主軸的吳玟澄,不僅實現就讀龍潭農工時的創業夢想,也期待他能開創出新的商機。

Gogreen.tw 水耕 水植 水生植物 魚菜共生 植物工廠 桃園中壢報導

 

 

 

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鄭筱微同學-魚菜共生宅設計概念專訪

       撰文: 黃昶立 /林琨堯

        鄭筱微同學來自嘉義縣,家中的蔬菜都是阿公、阿嬤在田裡種植的。

北上來念書後,親身感受到都市的生活模式跟鄉村大不相同;因此在選擇

論文題目時思考將微型農場的概念放入。除了從小與家人的種植經驗外,

鄭筱微也特地去上了樸門與魚菜共生的課程;思考如何將微型農場的概念

整合到建築物中。

         也因鄭筱微對老舊建築相當有興趣,她也非常喜歡城市

中的巷弄文化的氛圍。因此選擇以改造老舊公寓為主要研究方向。魚菜共

生的研究與接觸過程中,鄭筱微也在系上的實驗室建立了微型的魚菜共生

系統。試做了三個多月,也確立是種可行的方式。因此決定研究改造老舊

公寓,並注入魚菜共生的設計。 鄭筱微表示,希望讓都市中的居民可在家

建立微型農場,一方面可以做為休憩的活動;也可以降低食物里程。

 

         魚菜共生系統目前在台灣的發展是處於起步階段,養殖者多半在地面

上建置網室或者自家陽台中建立系統。鄭筱微的概念可視為以一種新的角

度,跳脫一般農漁業的框架,來看魚菜共生在台灣未來發展的多樣性。將

整套魚菜共生系統導入大型建築物設計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軸,值得欲將

魚菜共生系統與其它領域或產業進行結合的同好們思考。

 

Gogreen.tw 水耕 水植 水生植物 魚菜共生 植物工廠 報導